10、我们来举述《大乘义章》卷九菩萨的开示:
二、杭州放生地点公布最新
1、【言回向者,回己善法有所趣向,故名回向。回向不同,一门说一菩提回向、二众生回向、三实际回向。菩提回向者,是其趣求一切智心,回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种德,名菩提回向。众生回向者,是其深念众生之心,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,名众生回向。……三实际回向,是厌有为求实之心,为灭有为趣求实际,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,名实际回向。】(《大乘义章》卷九)
2、从以上文中之开示,我们约略可以来说,所谓“回”就是回转,“向”就是趣向,意思是说,菩萨生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,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;所以回向可以分成三种,第一是菩提回向,第二是众生回向,第三是实际回向。所谓菩提回向是指,为了趣求一切智心,所以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,回向未来能得成佛之果德,这就称为菩提回向。第二是众生回向,菩萨心心念念为救护众生,所以愿意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,都能与众生共享,这就叫作众生回向。第三是实际回向,菩萨厌求有为之法,趣求实际,所以,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求得平等如实的真如法性,这就叫作实际回向。总合以上三种回向,我们可以知道,所谓回向,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净行,回向自己未来生能够获得无上之佛果,回向众生也能获得利益,回向自己和众生都能够证得平等真实的真如法性。也就是说,回向就是以广大的心量,来行无量无边自利利他的菩萨行。这也是为什么世尊会在《华严经》中将“普皆回向”作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总结之道理所在。
3、也许有人会问:为什么回向有功德呢?我们来看看经中是如何说的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九〈入法界品〉,世尊云:“譬如一灯然百千灯,无所损减。菩提心灯亦复如是,悉然三世诸佛慧灯,无所损减。”(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五十九)意思是说,就好像一盏灯可以点燃百千盏灯,而无所损减于它原来的光明;菩提心灯也是同样的道理,它可以点燃三世诸佛的智慧,而不会丝毫减损它的光明。而且,一灯点百千灯,灯灯相续不断,就可以成为《维摩诘经》中所说的“无尽灯”,能够普遍照耀一切众生,照耀诸佛世界永无穷尽。相反的,这一盏灯如果不去点燃其他的灯,则永远只是它一盏灯的光明,能照耀的范围十分有限,当然也就无法照亮大地,照亮其他众生,也无法照之久远了。
4、那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回向,才能恰如其分而又自利利他呢?这主要是要看学佛人是以什么样的心行来自我安立,从而有不同的回向内涵。如果是为了求世间有为有相之福德,就必须以无私无我之大慈悲心,譬如四无量心,来回向给广大之法界众生,同沾利益;这样感得的有相福德,会比回向自身、回向眷属来得高广。但是,如果是为了求三乘菩提中修学时无障无碍,那就应当以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。为什么呢?因为六道有情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的缘故;也就是,欠人债务就应当先偿还债务才对!如果回向明确,就表示我们还债的心是很真诚而且实在的,冤亲债主也很容易感受到我们还债的诚意,所以障道之缘自然就会渐渐减小,乃至最后消失不见。因此,世间人如果是为了求世间安乐,可依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来回向,使回向之层面得以增长广大;但如果是为了求三乘菩提之修证没有遮障,那不妨依我们同修会的回向方法来作回向。
5、我们的回向文是这样的:“愿以修学正法、护持正法、流通正法、弘扬正法之殊胜功德,回向弟子○○○之累世父母、师长、冤亲债主,得蒙诸佛菩萨加被,归命佛法僧,悉发无上心,早生善处,修学佛法,同证菩提。愿消三障诸烦恼,愿得智慧真明了,普愿灾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萨道。”念完回向文之后,再三称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,这样就可以完成所有功德回向而功不唐捐了。
6、有学人问:如果在没有佛堂或是没有佛像的地方,诵经、持咒、念佛或是无相拜佛以后,回向给自己或自家眷属,这样是否如法呢?做完布施及放结缘书等事项后,是否也必须在佛堂或是佛像前回向才如法呢?
7、其实回向不是一定要在佛前才能进行。
8、譬如《华严经》〈普贤行愿品〉中说:【言普皆回向者,从初礼拜,乃至随顺;所有功德,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愿令众生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,欲行恶法皆悉不成,所修善业皆速成就,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;若诸众生,因其积集诸恶业故,所感一切极重苦果,我皆代受,令彼众生悉得解脱,究竟成就无上菩提。菩萨如是所修回向,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此回向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】(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四十)
9、在这段经文中提到,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”,意思是说,在普皆回向的愿行之下,并没有什么时候、什么地点是不能回向的。
10、普贤菩萨一共有十个大愿,号称“普贤十大愿王”,除了普皆回向之外,另外还有九个愿,包括了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、忏悔业障、随喜功德、请转法轮、请佛住世、常随佛学、恒顺众生,每一个愿都是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”;因此,如果我们还在意回向的场所是否清净、是否有佛像等等,就没有办法做到念念相续、无有间断的回向了。所以,没有必要的分别应该尽量放舍;见地越精纯越好,方法也是越单纯越好,这样修行才容易有进展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